到了这里,每个人都已经拼到了极限,每个人都明白这场比赛真正的主角是谁。

    前面那两个人已经是完全超脱了普通人的范畴。

    即便这一场比赛,六巨头同时登场。

    这应该也是人类历史上巨头最多的一次。

    但是巨头之上还有巨头。

    最强的比拼。

    已经开始。

    这一场注定只属于闪电。

    最后20米这个时候,比拼的其实就是疲劳下状态的运动能力以及疲劳的管控。

    谁能在疲劳状态下做得更好?

    谁就能拿下对手。

    不管你是博尔特还是苏神,没有谁到这个地方还会不累。

    只要你全力输入到了这个位置就会出现疲劳感,除非你在放水。

    但是很可惜。

    面对如今的苏省。

    博尔特已经不能放水。

    也没这个能力再放水。

    因为两个人在后程采取的激素维持模式不同导致这个地方他们进入冲刺的疲劳管控,也不同。

    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动作精度的容错范围内,苏神这边允许关键角度,比如离地角度波动±1.5°,博尔特这边是±1°。

    通过后续动作补偿,如摆动腿前摆幅度微调,最终苏神步长波动仍控制在±0.015米。

    这种“允许偏差但快速补偿”的策略,更适应黄种人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神经控制精度下降的特点。

    也更加配合极致前程的做法。

    肌肉疲劳的应对方式,也有变化,苏神是通过降低肌肉收缩的“峰值强度”,延长发力时间,从0.03秒增至0.035秒,实现“低强度-长时间”的疲劳适应。

    博尔特则保持肌肉收缩强度,通过核心刚性强化减少能量损耗,属于“高强度-高效率”模式。

    不同的疲劳管控模式,也让他们对于最后阶段的惯性利用出现了不同。

    惯性利用的逻辑差异开始出现。

    苏神的“柔和释放”将惯性力视为“稳定基准”,肌肉力用于“微调补充”。

    惯性力主导65%。

    博尔特则将惯性力视为“辅助补充”,肌肉力作为“核心动力”。

    肌肉力主导40%。

    这种差异导致苏神在惯性力衰减时,从960kg·m/s降至900kg·m/s,速度下降更平缓,博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