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普通运动员在最后20米如果选择这个刚上加刚的技术,会常陷入“两难困境”。

    要么维持全身刚性,直线度偏差<2cm,导致神经控制能耗增加20%,核心肌群提前疲劳。

    要么全身放松过度,脊柱弯曲度>0.6mm,惯性传递效率降至85%以下,速度骤降。

    你要知道这里所说的普通运动员是要打引号的,因为真正普通的运动员根本就不配掌握这门技术,连入门的门槛都摸不到,能够掌握的都已经是普通运动员里面的精英和天才。

    也就是说是原本的精英和天才才有资格去接触这一门技术和绝活。

    但即便是他们也依然会碰到这些问题。

    难以前进。

    难以规避。

    而博尔特的“刚性选择性强化”,就好像……

    压根没有这些问题似的。

    只见他身体自动反应。

    首选是刚性调控的“分级精度”。

    他能在0.1秒内完成“核心强化-外周放松”的分级调整,而普通运动员需0.3秒,错过惯性传递的关键窗口。

    博尔特就不会错过。

    第二是疲劳感知的“阈值把握”。

    当血乳酸达10mmol/L以上,普通运动员的动作控制精度下降40%,而博尔特通过本体感觉,居然将下降幅度强行控制在20%……

    为技术实施保留基础条件。

    简直是非人类。

    因为这一点可就不是说通过技术训练能够轻易达到的。

    更多是人娘胎肚子里就带着天赋。

    也就是所谓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难以后天进行多少改变。

    起码的运动学,现在认为是这样。

    再加上能量分配的“动态平衡”!

    普通运动员到了这个阶段,核心与外周能耗比为6:4就不错了,5 : 5都比比皆是。

    而博尔特呢?

    通过选择性强化调整,他这里的核心与外周能耗比仅仅只有7:3!

    也就是说在总能耗不变的情况下,核心发力效率,会比其余人,额外就高出起码15%!

    再加上神经生理方面。

    他的脊髓反射的“抑制-强化”切换更好。

    他的运动皮层的“功能分区激活更好。

    他的神经递质的“定向释放”更好。

    你说说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