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比……

    那还是算了。

    劳逸现在吃这种10秒开外的选手。

    一吃一个准。

    他们根本在劳逸面前没有抵抗能力。

    劳逸现在已经是真正的大龄选手。

    他对于这个方面看得很准,不会和小年轻一样,开始就大开大合。

    反倒是采取了一种节奏型的启动。

    只见他没有追求极致的蹬离速度,而是刻意控制了发力节奏。

    蹬离初期股四头肌缓慢收缩,将力量逐渐施加到踏板上,在膝关节角度达到90度时突然加速收缩,形成“渐进式发力”。

    这种方式虽然让他的初始蹬离力量略小于对手,但能让身体重心更平稳地过渡到加速跑阶段,避免了很多选手常见的“启动后身体起伏”问题。

    这种模式让劳逸的切入动作,也带着明显的“渐进式调整”特点。

    他没有在进入弯道前突然变向,而是在直道末端最后两步就开始微调步频:右脚落地时有意识地将脚尖向内侧偏斜3-5度,左脚落地时则保持正向,通过双脚落地角度的差异,让身体自然向弯道内侧倾斜。

    当左脚踩上弯道起跑线时,他的躯干已完成第一次倾斜——左肩比右肩低约8厘米,髋部随躯干同步偏移,但骨盆始终保持水平,没有出现单侧下沉。

    这种“先调脚步再倾躯干”的节奏,能避免切入瞬间因离心力突然作用导致的身体晃动。

    此时他的手臂摆动开始出现不对称。

    右臂摆幅比左臂大10厘米左右,右肘弯曲角度略小。

    左臂则保持90度标准弯曲

    通过上肢的不对称摆动抵消部分离心力,同时维持向前的驱动力。

    小腿肌肉的发力也随之变化,右脚蹬地时,腓肠肌内侧头收缩幅度更明显,通过脚踝的内侧发力辅助身体转向。

    左脚则侧重外侧肌群发力。

    形成“内外协同”的蹬地发力模式。

    让身体在转向时依然保持向前的加速度。

    就光是这个技术,细节就要比之前的劳逸都做得更好,就是可惜他的年纪已经大了,没有多少时间了。

    尤其是身体机能能退化。

    这恐怕不可避免。

    有时候劳逸自己都感慨,要是自己早些年就能拥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就好。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身体机能巅峰和你的技术巅峰往往都是错开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