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卡顿。

    就像他的身体早已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发力。

    再加上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此时呼吸节奏。

    接棒前3秒他始终保持“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频率,接棒瞬间恰逢呼气的末尾,他没有急着吸气,而是借着躯干前倾的惯性再憋半秒,等左脚第二次落地时才匀速吸气——

    这个细节让横膈膜保持稳定的收缩状态,避免了急促呼吸导致的胸腔起伏对核心稳定性的干扰。

    这种“呼吸与动作的绑定“,是他能在高速中保持身体刚性的隐形密码。

    这种启动的感觉是之前完全没有过的,因为以前的那种交接方式根本就不允许他有这么顺畅的接力启动感。

    都是明显的卡顿之后。

    再次开始提速。

    这才是布雷克人生中第一次在大赛的决赛里面感觉到。

    启动这么的顺畅。

    原本他对于这种接力的集训也没有什么期待,毕竟之前也没这么做过,训练的过程中还有各种的细节要去记,实属有些麻烦。

    关键是一个人不能左右战局的感觉。

    很是难受。

    别说他不习惯,其实所有的牙买加选手都不习惯。

    或者说所有的牙美选手也都不怎么习惯。

    但是一通练习下来。

    直到现在他才感觉到。

    有所不同。

    接棒后2秒内,布雷克要完成从“过渡速度“到“途中跑速度“的跨越,这期间最考验的不是爆发力,而是如何让步频与步长在提速中找到不浪费一丝力气的平衡点——

    这正是他200米后程天赋的核心:别人提速靠“猛加步频“或“硬拉步长“,他是靠“精准配比“。

    但这在原本的交接跑动里面做的却并不是特别的好。

    主要是因为交接的时候总是会卡一下。

    在起速的时候浪费了这个能量,导致了他在这里很难把自己的真正天赋发挥。

    但今天总算是可以,好好的激活一把。

    之前自己交接后提速时会先拼命增加步频,小腿后摆折迭角度通常只有40度,摆动腿带着多余的惯性“甩“出去,反而拖慢节奏。

    总是让自己无法痛快的发挥。

    直到这一次。

    布雷克则把小腿后摆折迭角度增至50度,跟腱像被拉长的橡皮筋,在摆动腿后摆时储存弹性势能。

    当摆动腿向前送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