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在棒体侧面,食指和中指在前固定,这种握法让右手几乎不用发力维持平衡。

    前臂的肱桡肌激活度甚至比“水平握棒“时低20%。

    节省的能量刚好能补给下肢肌肉。

    此时他的身体重心上下波动仅2厘米,这是“高速稳定“的终极体现。

    重心波动大,意味着每一步都在“上下蹦“,浪费能量。

    他能把波动压这么低,靠的是核心肌群的“动态微调“。

    当支撑腿落地时,腹直肌会瞬间收缩10%,像弹簧一样缓冲落地冲击力。

    当摆动腿向前送时,腹斜肌会配合摆臂方向轻微发力,把重心轻轻“推“向支撑腿前方。

    这种“收缩-放松“的交替比钟表齿轮还精准。

    让布雷克重心始终沿着一条近乎直线的轨迹向前移动。

    看他的途中跑会觉得“没什么特别“,正是因为太稳定了。

    没有夸张的摆臂,没有狰狞的表情,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把天赋转化为不疾不徐却无人能及的速度。

    这。

    才可怕。

    当布雷克跑完前50米时,卢日尼基体育场的观众席已经响起成片的惊呼。

    他的身影在直道上几乎成了一道模糊的黑绿色闪电。

    但真正让对手绝望的,是他后50米的状态:没有丝毫“力竭减速”的迹象。

    反而像被拧上了发条,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透着“不慌不忙的快”。

    这后50米才是他“200米后程历史第一”天赋的完全释放。

    别人用“咬牙硬撑”维持速度,他用“肌肉记忆的自动化”让速度自然延续。

    这种稳定藏在他的“髋部转动节奏”里。

    后50米时他的髋部每步转动角度固定在8度。

    左臂前摆时左肩向前旋8度,右臂后摆时右肩向后旋8度,整个上半身像个精准的“钟摆”,既不会因转动幅度过大浪费能量,也不会因转动不足导致步长缩短。

    更关键的是髋部与下肢的“联动”。

    当髋部向前转动时,同侧的股直肌大腿前侧会提前0.03秒收缩,带动摆动腿自然向前送。

    这时候似乎不用刻意发力抬腿,布雷克摆动腿就顺着髋部转动的惯性“飘”出去。

    步长自然稳得住。

    小腿的“折迭-伸展”循环也进入了“自动化模式”。后摆时小腿折迭角度始终保持50度,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