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给了苏神更多的抓握空间。

    如果是普通的下压式。

    反而会因为张培猛的手比较靠棒子的末端,加大交接的不确定性。

    但现在。

    反而成了一记。

    神助攻!

    进入交接区后,苏神左臂向后自然摆动时,前臂轻触张培猛的右臂后侧。

    接触力度约5N,仅够触发触觉感知,不产生干扰性推力。

    几乎同时,他的步长微增0.5厘米,支撑腿落地时的蹬伸力度略有提升,通过地面反作用力的细微变化。

    向张培猛传递“即将进入接棒点”的二次信号。

    这两组信号无需视觉确认,因为到这里还和之前没什么太多的不同。

    张培猛的右臂在0.01秒内启动递棒动作:前臂向前伸展,肘部保持微屈状态,手腕内旋20°,使棒体轴线与苏神的“U型凹槽”中轴线对齐。

    棒尖与地面夹角稳定在10°。

    呈“斜向前下方”的瞄准姿态。

    此时张培猛的握棒手指未发力,仅通过指腹与棒体表面的摩擦力维持握持。

    棒体中段的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接触,形成轻微的机械咬合,避免递棒过程中棒体滑动。

    他的视线未聚焦于苏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处的跑道标记上,通过身体的空间感知判断相对位置。

    这就是大量训练带来的好处,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凭感觉,而不是凭眼睛来决定。

    当苏神那边的“U型凹槽”进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围时。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体前端传来的空气阻力变化。

    这是……启动插入动作的“物理触发点”。

    张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压1厘米。

    动作幅度极小,仅通过桡侧腕屈肌的轻微收缩完成。

    这一动作让棒尖微微下沉,使环形微凸纹路与苏神的“U型凹槽”内壁形成“卡合趋势”。

    随即,他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核心,带动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棒体沿瞄准方向插入“U型凹槽”。

    接力棒插入深度达10厘米时停止推送。

    此时张培猛的拇指恰好感受到棒体前端与苏神掌心的抵触力。

    这是“插入到位”的触觉反馈。

    这里苏神的手部未主动发力,而是通过“被动收缩反射”完成初始咬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