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交接区。

    当迈克尔·罗杰斯带着棒冲进交接区时,美国队仍保持第三的位置——罗杰斯的步频高达4.9步/秒,比日本队快0.2步/秒,理论上拥有交接的速度优势。

    但不出意外,意外出现了。

    第三棒泰森·盖伊的启动出了问题,他比预定时间晚了0.05秒踩进交接区,导致两人的相对速度差瞬间从0.3米/秒拉大到0.6米/秒,

    罗杰斯不得不在跑动中突然调整步长,

    右脚落地时比正常位置偏了15厘米,身体重心向左侧偏移2厘米。

    这是美式交接“依赖视觉确认“的先天缺陷。

    当然说好听点,叫做——目压。

    盖伊始终盯着罗杰斯的手部,而非预设的地面标记线,当罗杰斯的步点偏移时,他的大脑需要0.1秒反应时间调整姿态,而此时罗杰斯的棒已递到他面前10厘米处。

    慌乱中,盖伊的右手没有形成稳定的“接棒凹槽“,而是掌心朝内猛地一抓,

    这一抓让棒体与他的手指产生了横向摩擦。

    罗杰斯的棒尖本应沿直线插入他的掌心,却因这股横向力向外侧偏移30厘米,擦过他的指节落在手腕上。

    目压?

    但其实,也就是好听了。

    “二次抓棒“成了压垮节奏的最后一根稻草。盖伊的手腕被棒体撞得一麻,下意识地缩回手臂重新去握,这0.15秒的停顿里,罗杰斯已跑出1米远,差点撞在一起。

    盖伊却还在调整握棒姿势。

    等他终于将棒握紧时,左肩已轻微撞上罗杰斯的右肩,两人差点踉跄了半步。

    此时盖伊的速度下降。

    比正常交接慢了0.8m/s以上。

    身后的小鹰国队与德国队已追了上来。

    本来好不容易罗杰斯追上来的差距。

    瞬间就消失。

    真是苦了罗杰斯拼命的追赶啊。

    更致命的是交接后的节奏紊乱。

    美式交接强调“接棒后立即全力加速“,但盖伊因二次抓棒导致右臂肌肉僵硬,摆臂幅度从60厘米缩至40厘米,前5步的步频始终上不去,无法回升到正常。

    当他终于将速度提起来,小日子的第一人江里口匡史已跑出好几米去了。

    小鹰国詹姆斯·埃林顿也追至平行位置。

    美国队从第三直接跌至第五。

    “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