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全能大画家 >
    
艺术界一直有一种批评的声音。

    认为这些资本市场的大型盈利性画廊,本质上都是一些牟利的商业公司。

    他们用财富在艺术品掺杂了杂质,用金钱束缚了艺术家们创作的自由,常常只搞一些套路化的创意。

    严肃艺术品的本质是要否定商业主义,而非反过来。

    “1900年代,塞纳河畔的油画大师创作的时候,脑海里想着的是勇敢的表达自己。到了2000年代,被大画廊们用高额合同束缚住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脑海里想着的却是获奖与金钱。”

    1900年代的油画大家们,是不是脑海中就没想着获奖与金钱,这事儿蛮存疑的。

    那年代画家们也挺热衷于去什么官方沙龙里露露脸的。而毕加索、莫奈啥的,一个个卖画也都卖的超级Happy。

    但大画廊签约的画家比较热衷于玩“获奖——炒作——变现”的营销套路,倒是实话。

    艺术品销售经纪在向收藏家,尤其是向单纯把收藏当作一种“财富投资”手段的藏家们推销新人画家的时候。

    他们讲上一万句约瑟夫·斯特拉、工业美学、艺术与权力的雄心,象征主义含蓄风景体验……也不如掏出本《油画》来,对着念“某某某刚刚在某某某双年展拿了最佳新人奖,在《油画》杂志的买手指南栏目,目前享有两星半的推荐等级”来的管用。

    这样的现象也许不是好事。

    可它就是艺术投资市场的现实。

    《油画》杂志为什么这么牛气?

    布朗爵士为什么有信心靠着一本杂志,整合统一整个欧美的艺术品销售行业,完成纽约的高古轩,甚至是巅峰时代的巴黎画具商联合会们都没能完成的伟业?

    就是因为靠着过去整整一个世纪的杂志社积累。

    《油画》杂志目前超然的地位,让它已经成为了链接艺术界和资本市场的枢纽桥梁。

    它能用最简单的“数星星”的方式,将绘画行业诞生几千年以来,发展的无比繁复的美学理念,将那些长长一大串的人名,让外行如看天书,内行也难免头晕脑胀的专有名词全部浓缩量化。

    而且。

    靠着杂志社信誉的背书。

    这套简易评价体系既能在艺术从业者,在画廊、评论家、以及创作者中获得认可,也能在挥舞着钞票的俄罗斯能源寡头或者中东石油王子那里通行无阻。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

    金钱就像河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