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即使无法暗中相助,至少不会落井下石。

    这样也能减少很多阻力。

    何况,以后在敌后奋战,还是需要很多帮助的。

    最明显的就是请求拨付经费,或者武器弹药什么的。经一手,再经一手,那就没了。

    何况还不止经两手。

    如果中间都是利益关系户,就不用扣那么多。到手应该有个70%以上……

    “那你看如何安排?”

    “正好,我那边情报三处需要人。辛苦辛苦他们。到那边打个前站。”

    “那就太谢谢了!”

    “杨主任,你说这样的话就见外了。”

    “好,不说,不说。”

    杨善夫笑眯眯的回应。

    然后请他参观人员训练考核。却是又有新兵到来。

    处座最近在委座那里得了不少的彩头,委座赞誉有加,其他人对处座自然是刮目相看,一般人都愿意讨好。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人员配备上,处座经常可以获得优先权。

    张庸转了一圈。发现这些新人都很年轻。都是十七八岁的样子。似乎是军校生?

    “他们都是黄埔十一期的。”

    “啊?”

    张庸又惊又喜。

    喜的是,他们居然是黄埔生!

    厉害了。

    处座居然一口气弄来这么多黄埔生。以后复兴社还不迅速膨胀啊!

    惊的是,他们毕业了吗?

    黄埔11期好像是去年9月份才开学的。到现在才一年。

    按照学制,应该是两年半。怎么才学了一年就招过来?

    不过,张庸也没有细问。

    处座这样做,自然有处座的道理。或许是先下手为强呢?

    事实上,抗战前的几期黄埔生,都没有顺利毕业的。12期、13期、14期的学生,都是直接从学校上的战场。

    因为没有任何战斗经验,遇到的又是穷凶极恶的日寇。所以,伤亡非常大。能活下来的不多。所以,黄埔六期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名的人才了。

    “全部都是?”

    “当然不是。最前面三十个。”

    “三十个吗?”

    “对。是我们复兴社有史以来,从黄埔招揽人数最多的。”

    “那其他人呢?”

    “都是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处座准备成立特训班。”

    “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