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复辟时,暹罗人的识字率是12%,十年后,就上升到61%。”

    这些数字听起来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什么?

    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10年如一日的努力,那个时候他们他们所做的一切仅仅就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读上书识的字。

    其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们才能够明白。

    接着宋文乐就指着路边的招牌,说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暹罗的语言文字开始国语化,大量的暹罗本地人受各种原因影响,纷纷改姓。”

    看着路边那些招牌上方块字,车上的人无不是一阵沉默,车里有几个人想要说什么的时候,但是张张嘴却没有说出来。

    而宋文乐则接着介绍道:

    “当时,除了进一步发展大米种植业,向海外出口优质香米之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

    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最初十年基础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

    “也就是说,他们用十年的时间打了个基础是吗?”

    不得不说领导就是领导,他看待所有问题不同于普通人,很轻易的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是的,他们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改善了经济,提高了国民收入,10年前,其人均GDP突破400美元的时候,其政府首相范静捷就开始着手推动重工业发展。”

    自由军司令出身的范静捷,从王国复辟后,就一直是其首相,也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才成就了现在的“曼谷奇迹”。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于暹罗而言,范静捷同样也等于天降猛人,正是在他和他所率领的那个团队的努力之下,暹罗才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

    “从那时起,他们就走上了同时振兴造船、电子、机械、钢铁、汽车、石化、原子能等技术集约型核心产业的道路。根据“选择和集中”的原则,各领域选定1,2个民间企业,在选址、公路、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五年前,范静捷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要改造工业结构,扩大产业基础;要发展综合化学、造船和机械工业,有必要引进最新技术,建设大型工厂。将重化工业与电子工业同时并进……”

    虽然宋文乐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这里的情况,但是车上的人所受到的震撼却是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