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被誉为盛世,这根本说不通。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史书抹黑了下西洋的功绩,为禁海找借口。

    换一个说法,要是下西洋真是赔本的买卖,那朱棣哪来的钱,办这么多大事。

    二十二年的皇帝,二十二年的岁收,除去必要的基础建设、天灾时的赈济、皇宫、皇室宗亲开销、官员俸禄……剩下的,绝逼办不了这么多事儿。

    大明赋税真的不高,丰年三千多万石,歉年两千六七百万石,去除掉开销,余下的并不算多。

    朱棣若真是为了功绩,逼得百姓难以过活,百姓绝对造反,又哪来盛世可言?

    再者,李青也不相信,朱棣会傻到让郑和去满世界的撒钱,这就不是一个正常人干的事儿。

    这不是撒币吗?

    即便换成小小朱,他也不会这么干啊!

    对了,谁是郑和?

    李青蹙眉沉思片刻,一个面容清秀,嘴角常带着笑意男子浮现在眼前。

    这一刻,他终于理通了,整个人豁然开朗。

    三宝是太监,太监没有子嗣,自然也就没有了列土封疆之心,加上他是朱棣心腹,所以下西洋的人选,非他莫属。

    而下西洋之举,绝不是耗资弥巨、消耗大明国力,而是支撑朱棣立下丰功伟绩的根本。

    它是真真的赚钱,而且是赚大钱。

    只可惜,朱棣这一功绩,被文人写的史书抹黑了。

    这也难怪,老四这事儿干的的确不地道,挡人财路倒也罢了,还要剜人家肉。

    老朱狠,老四更狠,士绅摊上这爷俩,属实倒霉。

    ……

    朱棣说完自己设想,朝李青道,“你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李青心里觉得这样有些不妥,但这项国策,又着实利国利民,他没有反对的理由。

    “皇上,关于织造局……?”

    朱棣蹙眉沉思片刻,“朕想让太监管理;

    一来呢,太监不被世人接受,他们一净身,就被家族从族谱上抹了去,即便他们贪,也比不过有家有口的文臣;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巨贪也不要紧,一个阉人能花多少钱?

    逮着就让他全吐出来了!

    这二来呢,让文臣接手,他们势必成长飞速,建文这才几年啊,大明就有了几分宋朝影子。”

    李青点头:“皇上圣明!”

    说实话,他对文臣的印象也不好,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