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让了!

    这是所有文臣的心声。

    甚至许多武官、勋贵都不赞同,他们也在暗戳戳地进行海洋贸易。

    虽说朝廷明令禁止官员进行海洋贸易,但对京官儿来说,这只是为他们加速敛财的手段罢了。

    当然,他们自己是不露面的,都是在背后掌控,赚的盆满钵满。

    刑部都给事中率先出班,“官不与民争利,皇上坐拥四海,如今国库充盈,又何须在意这点小钱?”

    “臣附议!”户部都给事中附和。

    于谦扫了一眼昔日阵营的官员,却无一人敢跟他对视,纷纷避开他的目光。

    事关自身利益,他们自不会上赶着无私奉献。

    于谦无奈,只好亲自上阵,哼道:“小钱?

    太宗南征交趾、北伐蒙古、通运河、迁都顺天、编撰永乐大典……哪样花的钱少了?

    如此丰功伟绩,靠的是什么?”

    于谦一上场,两个都给事中立即哑火,讪讪回班。

    兵对兵,将对将,眼下已经不是他们能插嘴的了。

    朝堂上的众大佬暗自皱眉,心里一边骂着于谦的祖宗八辈儿,一边思虑着对策。

    户部侍郎王佐正想着应对之法,突然被自家尚书暗地里踹了一脚,一个趔趄,闪出人群。

    王佐舔了舔嘴唇,出班的身子不好返回,于是反驳道:“太宗下西洋,是为传播大明文化,宣扬大明国威,是千古流芳的佳话,也是大大的功绩;

    怎么到于侍郎嘴里,就成做生意了呢?”

    吏部尚书王直当即出班,力挺于谦,“王侍郎何故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现在谈的是海洋贸易的利润,请你不要东拉西扯。”

    王佐一滞,悻悻道:“现在我大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赋税更是蹭蹭上涨,洪武年间年税不过三千五百万石,如今足有五千万石以上,何须再与民争利?”

    “看似中肯,实则大谬。”英国公张辅出班了,“太祖一朝,征收的都是大米、小麦,都是细粮,如今呢,五千万石粮食,有半数以上都是宣德薯,永乐豆,还有永乐米,这些都是粗粮,能比吗?”

    张辅一说话,一个抬杠的都没有,朝堂陷入诡异宁静。

    于谦趁热打铁,“英国公所言极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如今我大明百姓都能吃饱饭了,以往用粮食就能解决的事,现在大多要用钱,相对来说,国库较之太祖时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