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但说无妨,朕不罪。”

    李青也不客气:“此外就是文武之争了,文官真正得到成长,是在永乐朝之后;

    这是因为太祖、太宗在位时期,有武将的政治土壤,但永乐朝之后,随着战事的减少,朝廷恢复民力,文官这才快速膨胀。

    不得已,宣宗也只能通过亲征、巡边,来掌控军权,通过掌控军权来控制朝政。”

    顿了下,“其实太上皇急于亲征,也是欲效仿宣宗,通过掌军权来间接巩固皇权,控制朝局,只是……”

    “皇上,如今正是一个大好机会,一来武将立了功,奖赏他们理所应当;二来武将得到奖赏,他们也会感激皇上,跟皇上站在一起。”李青道,

    “武将成长起来,那群文官才会收敛、顾忌。”

    “嗯,有道理。”朱祁钰频频点头,“不过,文官定不甘心如此,朕初掌大宝,万一他们都不好好干活,亦或撂挑子,到头来受影响的还是大明江山。”

    说到这儿,他满脸忧虑。

    李青却道:“皇上不必如此,别看他们嘴上吵吵的凶,真动真格的没几个硬骨头。”

    “啊?用刑?”朱祁钰震惊,“不,不行,这万万不可。”

    “……不是动刑,臣的意思是,他们不会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做,去请辞的。”李青有些无语,“他们嘴上抱怨,心里埋怨,但又有几人舍得十年寒窗,又摸爬滚打多年得来的官位?”

    朱祁钰冷静下来,缓缓点头:“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不过,若不做好平衡,他们即便不会请辞,却也能通过不好好做事,让朕难受。”

    “是要做出部分妥协。”李青颔首,“海上贸易份额,可以化为三七开!”

    “他们七?”朱祁钰诧异。

    “嗯。”

    “嗯…”朱祁钰沉吟许久,点头道:“三成贸易加上商税也不少了,还有田税、盐税等大头赋税……”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朱祁钰怎么算都妥妥够使,便同意了李青的提议。

    “武将那边儿,李爱卿有什么看法?”朱祁钰问,他现在对李青越来越看好了。

    “挑出几个有能力的,封个爵位。”李青说,“这样能一定程度上,敲打那些不老实的老牌勋贵,让他们卷起来。”

    “卷起来?”朱祁钰不明白这个名词的含义。

    于谦解释:“就是让他们竞争起来,从而利好皇上。”

    “这样啊,”朱祁钰笑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