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百姓想卖,日本国想买,偏偏朝廷命令禁止,久而久之……下官是真怕,淳安之事再现。”

    戚继光叹道:“相瞒侯爷,剿倭过程中,剿的也不全是倭寇,还有假扮倭寇的自己人。当然了,大多都是些强盗土匪,而非作坊工人、佃户、自耕农……可不能因此就忽视问题严重性。如今良民,盗匪,倭寇,三者之间已形成利益纽带,恰如官绅勾结,实在是棘手……”

    “剿倭不难,难得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利益网,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又不能搞一刀切……”

    戚继光苦笑道:“还请侯爷教我。”

    这一番话,给李青干沉默了。

    李青教不了戚继光。

    问题皆因朝廷垄断与日本国的贸易而起,可垄断就错了吗?

    不然!

    自成化朝至今,不过百年时间,朝廷至少赚了三万万两白银,若无这些钱,普及教育,收取西域,融合漠北……哪能同时进行,并取得如此成效?

    事实上,在李青的干预下,朝廷让利于民的事做的太多了。

    要是奉行朱棣原本的理念,海上贸易全部由朝廷一整个垄断,大明虽不会有当下的繁荣,可朝廷财政断然不会捉襟见肘,相反,还会富的流油。

    可那样的话,大明整体的物质财富,万无法与今日相比。

    如今朝廷财政已经很艰难了,再砍……李青都落忍了。

    李青只能说道:“你多辛苦些,时刻保持警惕,真快到了无法掌控之际,提前与我说,我来负责。”

    戚继光问:“侯爷如何补救?”

    “想办法,损私肥公。”

    戚继光忧虑道:“但凡触动既得利益……”

    “损李家的私。”李青打断说,“当然了,不能明着给,得迂回婉转的给,还不能让人知晓……”

    李青不是守财奴。

    更不是明知朝廷财政艰难,却不愿出资援助。

    而是李家的财富,还不能撒出来。

    无论搞科研,还是兼并海外,亦或广建作坊……都需要大量的财富,作为大明首富,李家担任着资本先驱者的角色。

    这时候散尽家财,弊远大于利。

    可若真要出现戚继光说的情况,那也只能折一下中,折一折李家。

    戚继光有些汗颜,解释道:“下官与侯爷说这些,非是出于这个心思。”

    “嗯,我知道。”李青含笑道,“能顶你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