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说道,“孟子云:食色,性也,也是同理。”

    “心学的诸多理论,我已然讲的差不多了,诸位也都有了大致认知,可还是许多同学,仍是真正明悟……诸位同学,你们觉得自己真听懂了王学吗?”

    人群中,一人举手。

    赵贞吉随便挑了一个,让他作答。

    “赵老师,王学令人向往,却又实令人困惑,学生有时觉得自己懂了,有时又觉没懂,有时觉得自己可以做到,有时又觉自己……不可能做到,懵懵懂懂,难以自知。”

    学生苦恼又迫切的问,“赵老师可否能明明白白的告诉学生,这心学,究竟能不能学,能不能学得会,我们能不能如阳明先生一样?”

    这个问题在尖锐,也太刁钻,同时,也是这许许多多的学子心声。

    心学的魅力,他们已然嗅到了,可就是吃不到嘴里去,如水中月,镜中花,难以触摸。

    赵贞吉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思忖良久,正面回答道:“如果你说的学会心学,是指学会《阳明心学》,那你,你们,包括我,都学不会,也没可能学会。”

    “啊?”

    人群哗然,极度震惊。

    那位被点到学生不甘心道:“为什么?”

    “因为阳明先生已然故去了,我们不可能成为王阳明!”赵贞吉斩钉截铁的回答,接着,又道,“我如此说,不是在推崇阳明先生,也不是自我贬低,而是我们只能成为自己,不能成为别人。”

    “不说王阳明,纵是孔子孟子这种级别的圣人,也是一样。”

    “孔子非常推崇、认可老子,可孔子成为老子了吗,没有;孟子师从孔子,可孟子成为孔子了吗,也没有。”

    赵贞吉说道:“善人,恶人,圣人……最终的落点还是‘人’,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可也都是人。我们可以做善人,也可以做恶人,同样可以做圣人,只不过……没有一模一样的圣人。”

    “阳明是阳明,我是我,你是你。”

    赵贞吉目光平和,绝世而独立。

    众学子却是道心崩碎……

    一学生破防道:“究竟什么是知行合一?到底怎么才能知行合一?!”

    李青饶有兴趣的瞧着赵贞吉。

    赵贞吉叹了口气,似是为讲学跑偏而苦恼,又似是习惯了之后的无奈,沉默许久,方才说道:

    “正如《中庸》中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我们总是讨厌不好的事物,喜欢美好的事物,并以此做出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