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后,他收起手中的记录本,向廖平点点头:“可以了!”

    廖平走回到控制台前,拿起放在控制台上的对讲机,轻轻敲了一下,开始下发第2次测试的指令:

    “测试机重量加到31吨,测试速度加到260公里每小时!”

    “现在开始调整!”

    模拟的测试机,是一个类似梭子的车厢结构,随着廖平的声音落下,旁边的几个工作人员控制着行车,将10个100公斤的铸铁平衡块吊起。

    随后均匀地装填到梭子的车厢里。

    吊装完毕,又检查了一遍,确认铸铁平衡块已经安装到位,这几人才将行车挪开,将工作状态的红灯切成绿灯。

    他们这边准备完毕,廖平拿起对讲机:“人员撤离,准备开始第2次测试!”

    伴随着声音,测试机再次被固定住,随着测试台上的电机轰鸣声响起,卡住测试机的卡扣突然松开。

    测试机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径直撞向前方。

    加速段通过!

    50米间隔通过!

    下一秒,横在前方的阻拦索弹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个横冲直撞的怪物拦下。

    从廖平的角度看过去,这一次拦截下来的距离,和上一次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总工,不能用肉眼看,要用设备来测量。

    对讲机被他放下,换成了激光测距仪。

    他跑到测试台前,拿着激光测距仪一顿打,又得到了一个数据。

    13.895米

    将这些数据记录好,他就开始和上一次的数据进行对比。

    在重量加了一吨,速度加了10公里的前提下,第2次数据和第1次数据相比,相对于飞机的块头,阻拦距离没有很明显的提升。

    这不科学!

    阻拦索的工作本质,是改变目标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施加足够的力。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质量越大,拦截其运动状态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越高,拦截所需要的能量和冲量也越大。

    两个都加,按照一般的情况,拦截距离会有所增加。

    可如果拦截距离没有增加……

    廖平的目光,从手中的数据挪开,挪到了阻拦索的配套零件,也就是那几套液压设备上面。

    这几个东西的工作区间,比他想的还要大!

    盯着这几套液压设备看了一会儿,他合上文件夹,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