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起来。

    用从河里捞出来的木头自己做木甲,自己做长矛。

    多年没用的家伙事拿出来了,开始磨。

    忙完自己屯子的事情,余令开始朝着下一个村子走去。

    一共八个村子,余令估摸着最少需要三日。

    下一个村子是匠村。

    因为是都是匠户,身份等级又为三等,他们就是一群被排斥的孩子,自发的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这村子里的人有手艺,这附近村落的农具几乎都是出自他们的手。

    余令看到他们又想起了书里讲的。

    在大明朝立国之后,太祖为了让卫所的制度能够稳步推行,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兵源。

    就设置了户籍制度相配合。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一个局面。

    军屯边上有民户,民户边上有匠户,民户里有读书人,有医生,有阴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军屯户籍的人住在一起,百姓户籍的住在一起,匠户户籍的住在一起。

    等级高低明确,互不侵扰,又互不可缺。

    匠户能做兵器器具,军户能维护治安,民户就能安心的种田。

    余令不知道太祖当初是不是这么想,但这个法子的确有用。

    在大明的前期的确实现了军队的自给自足。

    可现在,歧视链依旧在,但自给自足已经被破坏了。

    余令到达这个屯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铁炉子。

    不过好多都已经倒塌了,只有一两个看着有使用的痕迹。

    当初把人分等级,匠户不怎么受待见。

    如今这世道最受待见,出去后最好找活干的其实就是匠户。

    只要往南走,只要有手艺,那些地主就会收留接纳他们。

    他们的地多,有钱,需要这样的人才。

    余令的统计工作开始了。

    余令虽然年幼,但手里拿着黄册,这就让人不敢小觑,往那里一坐,笔一拿,架势就出来了。

    原始黄册匠村有匠户七十八户,实际人口应该有三百多人。

    余令统计完发现只有二十一户了,实际人口一百人不到,且人口断层的厉害。

    老的很老,年轻人很少,小的很小。

    剩下的几个村子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军屯,直接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跟自己的屯子一样。

    没几个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