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急。

    有了大明的岁赐,他就能用这笔钱来巩固的他的势力。

    刘敏宽在西北这边跟草原人打了这么多年,自然知道这些。

    岁赐的钱,是朝廷的政策,他刘敏宽不敢多说什么。

    但送岁赐的时间,刘敏宽就具备了决定权。

    只要明年的岁赐在明年的年底前送达,就不会有问题。

    就不算违背当初制定的协议。

    所以,刘敏宽告诉余令不要着急,八月出发就行,然后涉冰过河,去归化城。

    余令知道,刘敏宽是故意的。

    他在等,等土默特乱起来,只要他们乱起来,大明这边就会受益。

    越乱受益越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草原部族之间的“江湖”是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

    生活习俗决定了他们的做事习惯,一旦纷争起……

    他们就会采用最直接的办法——杀!

    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血脉最高贵,都想成为整个部族的大英雄。

    十二个部族之间谁也不服谁。

    他们当初怕三娘子,可不怕如今的顺义王。

    可能知道这趟差事苦,三边总督给的权限很高。

    三百人的队伍是基本要求,由武功卫所提供兵士。

    如果不用卫所,自己家的家丁也可以随行,家丁人数不算在三百人的人数内。

    这是第一个权利。

    出关路途,这五百人由路径上的各县,各府提供粮草。

    等到了土默特部和大明的交界区,由榆林卫提供。

    这是第二个权利。

    这点倒是很不错,若不解决粮草问题,三百人的队伍就得找五百人的后勤。

    人数一多,问题就多。

    第三个口子是最大的。

    不让顺义王涨岁赐,还不能有损大明国威,在不损这两者的前提下,可以放胆做事。

    这也是三边总督的承诺。

    人数够多,权力也够高,可余令还是不放心。

    思来想去,余令决定还是去卫所一趟。

    好好地把军户种类翻一翻,看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火器的匠人。

    跟异族打交道,没个压箱底的手段实在不放心。

    “小柿子得带上,她懂蒙古语;东厂的人也得带上,手段够黑,心够狠,如果锦衣卫的人也在就好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