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需要合保。

    为了合保这件事余令在贡院那边跑整整一天。

    不是说余令找不到保人,而是余令的身份有些尴尬。

    余令是官员。

    官员身份考试需要证明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在大明立国之初的那一段时间官员科举考试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规定。

    那些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可以随便考。

    后来御史无意发现一个大问题。

    御史发现那些举人出身的官员嫌自己官职低了,虽然已经当官了,但是太想进步了,想考进士。

    然后当个更好更舒服的大官。

    于是,这些已经当官的举人就不怎么好好地当官了。

    拿着朝廷的俸禄,坐在衙门里屁事不干专心“刷题”,天天在那里诵读文章。

    天天想着进士及第。

    因为不用心,政务搞得那是一塌糊涂。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

    最过分的是为了考试这群举人请假去考试,一请就是大半年。

    举人有特权,去京城考试的花的还是朝廷的钱。

    地方的主官也不敢管,万一人家考中了回来报复自己咋办?

    御史发现了这个问题告诉了皇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出了政策,当官的举人考进士可以考,但有了一个前提。

    前提是必须安心的在官位上踏踏实实的干三年。

    也就是放弃一次考试。

    本以为有了政策后会好点,结果更不好了。

    随着大明的一切步入正轨,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不断推进,举人越来越多。

    举人能当官,但是官职却是越来越低了。

    大明立国之初举人能当一个不错的官。

    那时大明需要人才,而且科举考试的题不难,要求不多。

    可随着大明不断的往前走,国力强盛,所需的官员越来越少时,可参加科举的人却越来越多。

    人多了,名额不变,题变难了不说,要求还多了。

    这群想进步的举人直接在衙门里上演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戏码。

    我就是想读书,谁也不能阻止我读书,我要当个大官为朝廷效力。

    朝廷没法,再次修改制度,改成了举人官员可以六年一考。

    也就是放弃两次机会,结果,为国效力的人更“努力”了!

    既然朝廷剥夺了考试的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