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压下心中的激动,找到一台看上去还能用的C620车床,旁边还有几台冲压机,还有焊接设备,散落着一些模具和夹具。

    他走上前,拉动操纵杆,接通电源,车床发出一阵沉闷的嗡嗡声,主轴缓慢地转动起来。

    好在车床虽然老旧,但核心功能还在。

    这些设备,制造六七十年代的107火箭炮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别提他脑子里那些领先时代的设计了。

    但眼下,他别无选择,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在这些老旧设备的基础上,将脑海中的蓝图变为现实。

    第一步,就是解决107火箭炮那感人至深的射击精度问题。

    原版的107火箭炮,精度差是出了名的,弹道散布极大,与其说是精确打击,不如说是天女散花。

    战场上,只能依靠多门火炮短时间倾泻大量弹药,形成火力覆盖,来弥补单发命中率的不足。

    这种打法,在未来越来越复杂的战场环境下,生存能力堪忧,而且浪费弹药。

    余宏的目标,是让改进后的107火箭炮,拥有指哪打哪的本事!

    关键在于尾翼!

    火箭弹飞行时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尾翼的设计。

    传统的107火箭炮尾翼设计简单粗暴,基本没怎么考虑气动效率。

    但没有风洞,这是眼下最大的难题。

    他现在没那个条件。

    “只能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数值模拟了。”

    余宏自言自语。

    他回到办公室,从抽屉里翻出几张发黄的绘图纸和一支铅笔。

    凭借系统赋予的知识和后世的经验,他开始在纸上勾勒火箭弹尾翼的二维截面图。

    他设定了不同的攻角、气流速度和弹体旋转状态下的边界条件,将尾翼表面划分为无数个微小的单元格。

    然后,依据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对每一个单元格的气流参数,如压力、速度、密度进行迭代计算。

    这个过程枯燥而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计算量。

    余宏全神贯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铅笔在纸上飞快移动,写下一个个参数和公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通过对不同尾翼翼型、翼面弧度、安装角度组合进行反复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其升力系数、阻力系数以及压力中心位置的变化。

    他要找到一个能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