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适中,运动员无需像内道那样过早调整身体倾斜角度。

    内道启动后需立即大幅倾斜以对抗强向心力。也无需像外道那样因弯道过缓而延长直线加速时间,导致启动与弯道衔接脱节。

    这种“适中过渡”让布雷克有更多时间弥补反应时的差距。

    让他可以在启动后用1-2步调整步频。

    而非被迫在启动阶段就投入过多精力对抗物理限制。

    有这个包容性,就比在内道或者外道都要好。

    而且是好多了。

    所以综合起来,布雷克这里的核心就是——

    第三道的启动动作核心不是“抢快”。

    而是“不脱节”。

    通过调整步频和身体姿态。

    让启动与弯道无缝衔接。

    这就是布雷克的做法,也是他可以在启动明显比较慢的情况下,依然跑到前面去,甚至是硬刚尤塞恩.博尔特。

    启动阶段,布雷克这里采取用“延迟爆发”弥补反应时。

    靠“小步高频”衔接弯道。

    这个准备工作,从起跑器的设置就开始了,起跑器设置:内沿倾斜15度,脚掌落点卡准切线。

    这么做的好处是,第三道启动区位于弯道起点,布雷克会将起跑器的前踏板向跑道内沿倾斜15度。那么这个时候后踏板与前踏板间距缩短至40厘米,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弯道切线。

    脚掌落点在起跑器上,前脚掌踩在前踏板中轴线偏左1厘米处,后脚掌全掌贴紧后踏板,脚趾朝向跑道内沿切线方向。

    即身体预设一个向左前方的发力角度。

    这样启动后第一步就自然偏向弯道内侧,避免因第三道曲率适中而跑“偏弧线”。

    所以你要说米尔斯没给他做用心的设计,那也不存在。

    因为这个设计其实已经很用心了。

    当然这都是因为他展露了自己的200米天赋,并且足够证明自己能击败博尔特,再加上他更年轻。

    的的确确是赢得了米尔斯不少的“芳心”。

    起身节奏也做了设计。

    “三小步”缓冲。

    第四步切入弯道倾斜。

    也就是说,枪响后,他不会像100米那样猛地挺髋,而是保持核心收紧,第一步离地后步长控制在1.2米左右。

    比100米启动步短不少。

    脚掌落地时前掌内侧,靠近大脚趾,先触地,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