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抽离动作不干扰接棒者身体平衡。需从“棒体物理形态”和“接棒手动作逻辑”双向改良。

    第一个问题应该没有那么困难。

    因为莫斯科的接力棒的形态又不是上世纪的那一些接力棒,都是越发让运动员交接流畅。

    上面的“微凸纹路+重心前置”,都可以算是提升瞬时摩擦力的代表。

    工艺的进步也是不可否决的条件。

    如果太粗糙,比如像五六十年代那种,那你即便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你比如上世纪,80年代之前,常规接力棒为光滑圆柱体,摩擦力主要依赖手部汗液,动态摩擦系数≤0.3。

    那想要这么做。

    抽离时易打滑。

    这个时代改良后的接力棒。

    需通过物理结构提升“瞬时摩擦系数”。

    给了先决条件。

    光是在棒体中段,距棒尖10-15cm,接棒时主要接触区域,加工“环形微凸棱”,高度0.3mm,间距1mm,纹路方向与棒体轴线垂直就是利好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当棒体插入接棒手时,微凸棱会嵌入手指皮肤的细微褶皱中,动态摩擦系数可提升至0.5-0.6。

    比光滑棒体提升60%-100%。

    此时即使接棒手仅施加15-20N的握力,甚至更小,摩擦力也能达到7.5-12N,足以支撑0.03秒内的抽离动作。

    抽离时棒体受到的拉力≤10N。

    这可都是有数据能够量化的了。

    不是脑袋一拍就得出的结论。

    其次是重心前置调整。

    将棒体重心从中心,距两端25cm前移至距棒尖20cm处,通过在棒尖内置0.5g配重实现。

    也就是说,当传棒者抽离时,棒体因重心偏前会自然向前倾斜,与接棒手掌心夹角从10°增至15°。

    此时手掌皮肤对棒体的“包裹面积”从35cm增至40cm,进一步提升摩擦力的稳定性。

    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你才知道苏神为什么在这里要这么做。

    接棒手动作改良,采取“半握拳预咬+随动补握”替代“全掌紧握”。

    常规下压式接棒手需“全掌发力握牢”后才允许传棒者松手。

    而“抽棒式”要求接棒手在“半握状态”下先通过“手指自然咬合”提供瞬时摩擦力,再在抽离后0.02秒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