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补握”。

    也就是进入交接区第4区间时,到时候苏神右臂肘部微屈20°,比常规姿势屈度大10°,手掌呈“半握拳”状。

    拇指与食指、中指弯曲形成“U型槽”,槽深2cm,恰好容纳棒体,无名指与小指自然伸直贴于掌心,不参与初始咬合。

    当棒体插入“U型槽”时,棒体对指腹的压力会触发手指的“被动收缩反射”。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内自然向内夹紧,握力从0升至15-20N。

    形成对棒体的“瞬时咬合”,此时无需主动发力,完全依赖皮肤压力触发的反射动作。

    关键是“不刻意用力”。

    若主动发力,反而会因肌肉收缩延迟,错过抽离窗口。

    传棒者抽离棒体的瞬间,耗时0.03秒以内,苏神通过掌心触觉感知棒体已完全进入手中。

    这时候压力从“局部集中”变为“全掌均匀”。

    立即启动“补握动作”。

    无名指与小指快速弯曲,同时拇指与食指、中指握力从20N增至40N,完成最终固定。

    整个过程中手臂姿态不变,肘部仍微屈20,仅通过手指动作完成“咬合-补握”,避免身体重心波动。

    这样一来的话,张培猛抽棒时机判断,就会以“插入深度”为信号。

    常规交接以“接棒手发力反馈”为信号,而“抽棒式”以“棒体插入深度”为信号。

    当棒体插入接棒手“U型槽”的长度≥10cm,约0.02秒内可完成,即判定“已进入咬合范围”,无需等待握力反馈,直接启动抽离。

    抽棒动作,大概在“1cm下压+3cm后抽”的复合发力中进行。

    抽离时不做单纯“后拉”,这样易导致棒体倾斜,而是先通过手腕微下压,幅度1cm,耗时0.01秒。

    使棒体微凸纹路与接棒手指腹“卡紧”。

    避免抽离时打滑。

    再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肌,替代常规的肱二头肌,快速后抽3cm,幅度仅3cm,耗时0.02秒,这样一来,抽离速度,比常规松棒速度快50%。

    整个动作幅度仅4cm。

    对苏神手臂的拉扯力≤5N。

    常规松棒时反作用力约10N。

    不会干扰其身体平衡。

    就是抽离后,手臂“随动回收”,不容易做到。就是怕张培猛在这个地方捏的太紧,反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