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抽离的动作变得困难。

    影响自己的摆臂重心。

    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掉棒。

    当然了,风险控制,苏神肯定也是有的“动态容错”应对抽离偏差。

    “未完全握稳即抽离”存在两个核心风险,抽离时棒体滑落、抽离后接棒者补握延迟。

    滑落应急时,“手指追棒”补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系数降至0.4以下,导致抽离时棒体下滑1-2cm,这时候苏神的无名指与小指会因“棒体滑动的触觉刺激”立即启动“追棒动作”。

    0.01秒内下意识弯曲。

    通过增加接触点的摩擦力,握力临时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续再通过补握动作固定。

    不过这个技术在棒体下滑超过3cm时失效。

    补握延迟时,“惯性握棒”缓冲。

    若苏神因肌肉疲劳导致补握动作延迟0.01秒,从0.02秒增至0.03秒,棒体因重心前置设计会自然“贴紧掌心”。

    此时重力产生的压力约3N。

    同时手臂摆动产生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将棒体压向手指。

    两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动握力”,足够支撑0.03秒的延迟时间,不会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顾不了了。

    没有万全之策。

    本来就是剑走偏锋。

    哪有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说。

    ……

    比赛现场。

    进入20米交接区前10米,跑道上的风带着塑胶颗粒的气息掠过耳际,苏神的视线始终盯着前方跑道的白色标记线。

    那是他和张培猛反复演练过的“预对接点”。

    这个地方倒是没变。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调整了姿势。

    肘部不像往常那样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内屈了个小角度,大概比平时多弯了10度,像半握着个看不见的球。

    手掌没完全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蜷起来,形成一个浅浅的“U”形槽,槽底刚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细,无名指和小指则贴着掌心伸直,像两片安静的叶子。

    这时候他的手没使劲,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松。

    就像猫准备扑向猎物前,爪子没伸出来,却已经绷着一丝劲儿,随时能动。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脚步随之而来。

    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