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是推动棒体沿凹槽下滑,加速棒体嵌入速度。

    两力通过腕关节合成“斜向前下”的合力,确保棒体沿凹槽中轴线平稳嵌入,避免传统单一力效导致的“棒体撞击凹槽边缘”。

    接棒端双力,则是采取反向+锁定的协同约束。

    提拉力度:由腕伸肌,桡侧腕伸肌、尺侧腕伸肌收缩产生,方向垂直向上,与送棒者下压力形成“垂直方向力平衡”。

    抵消70-80%的下压力冲击。

    锁定力:由掌心肌群,小鱼际肌、大鱼际肌,与手指屈肌协同产生,方向水平向内,作用是将棒体固定在凹槽中段,通过“侧向挤压”避免棒体纵向滑动。

    也就是说,三力协同的核心难点是“送棒下压/推送”与“接棒提拉/锁定”的同步。

    单独都不好做。

    何况达到同步性。

    首先需要通过长期专项训练,大脑运动皮层会形成固定的“力效时序模板”。

    当送棒者看到接棒者凹槽姿态时,运动皮层会自动激活腕屈肌。同时接棒者运动皮层激活腕伸肌,这种“预编程序”使力效启动无需有意识控制,缩短反应时间。

    然后经过本体反馈调整。

    肌肉中的腱器官感知张力会实时监测力效大小,若送棒者下压力超过32N,腱器官会抑制腕屈肌收缩,降低下压力至30N。

    若接棒者提拉力度不足25N,肌梭会触发肩伸肌额外收缩,提升提拉力度至27N。这种“感知-调整”闭环确保力效始终处于最优范围。

    就这些。

    赵昊焕开始预跑。

    这个时候苏神已经被反超了过去。

    只见赵昊焕立于交接区前10米预跑区起点,采用“低重心预跑预备姿”。

    单手支撑。

    双脚前后开立,前腿膝关节弯曲115度,后腿膝关节弯曲130度,上半身前倾35度,肩胛骨后缩下沉,核心肌群紧绷以维持平衡。

    赵昊焕双脚前后开立的姿态已维持1.2秒,后脚全掌仍贴在预跑区起点的橡胶颗粒上,踝关节跖屈角度稳定在45度,55N的蹬地力度通过鞋底纹路传导至地面,留下细微的压痕。

    他上半身前倾35度的角度未变,肩胛骨后缩下沉的幅度随着呼吸微微起伏,核心肌群像绷紧的钢索,每一次胸廓扩张都让腰腹肌肉的张力提升0.5N。

    这是为了抵消预跑启动时的惯性冲击。

    启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