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砰砰。
当第三棒苏神跑至预跑区前4米时。
赵昊焕以“后脚蹬地-前脚提拉”启动预跑。
后脚全掌蹬地,踝关节跖屈45度,蹬地力度55N,推动身体向前。
刚刚起步前脚前掌快速落地,步长控制1.5米,左臂始终锁定接棒姿态,仅随身体前移做水平后移,确保接棒凹槽始终对准苏神送棒方向。
所谓接棒凹槽是——上臂与躯干夹角固定40度,前臂与上臂呈95度夹角,腕关节主动下沉15毫米,掌心内侧掌长肌、尺侧腕屈肌主动收缩,形成深度3毫米、宽度1.2厘米的“V型接棒凹槽”。
拇指外展60度,食指、中指指腹内收,指根紧贴掌心,形成“入口窄、中段宽”的漏斗状通道,确保棒体进入后无法横向滑动。
看到苏神已经过来了。
赵昊焕开始,提速。
此时5米外的苏神正全速冲来,钉鞋蹬踏跑道的声音越来越近。
他右手握着接力棒,原本握在棒尾1/3处的手,悄悄挪到了中后1/3交界的位置,握力从45N降到25N,手指轻轻扣着棒体。
他上半身往左边转了4度,右胳膊慢慢往后伸,每跑两步,胳膊跟身体的夹角就增加15度,小臂随着动作逐渐抬起,棒体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棒尖稳稳对着赵昊焕的V型凹槽。
这是“超极限下压式”的送棒预备,每一个角度都经过反复校准。
一点都不能错。
赵昊焕盯着苏神的右手,左臂随着身体的轻微晃动缓慢水平后移,每秒移动1.2厘米,那道V型凹槽始终对准棒尖方向,连一毫米都没偏。
他能感觉到掌心肌肉在微微发麻,却不敢有丝毫放松——这道凹槽的精度,是后续“下压嵌入”的基础,只要偏一点,就可能错过接棒时机。
当苏神跑到预跑区3米处,赵昊焕突然感觉到身体里的“启动信号”被触发——
后脚全脚掌猛地蹬在跑道上,踝关节往下扣了45度,一股55N的力道顺着脚掌传到小腿,推动身体往前冲。
他也开始大幅度提速。
前脚快速落地,落地瞬间踝关节轻轻缓冲,却没让上半身有丝毫倾斜,左臂依旧保持着后伸的接棒姿态。
上臂40度、小臂95度的角度纹丝不动,腕关节15毫米的下沉深度也没变化。
V型凹槽的入口因为掌心肌肉的收缩,悄悄缩到了1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