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堂仍然是团结的领导班子,奋进的领导班子……
只是私下里,赵孝骞已拒绝了章惇的觐见,并且再也不提设立监察府的事,仿佛这件事不过是赵孝骞随口一提,转眼就忘了似的。
朝堂官场,越不做声,事儿越大。
章惇不会天真地以为,官家真把这事儿给忘了。
看看最近几日发生的事,两百余朝臣被罢免,朱珍被冰井务拿问,三名骂得最脏的犯官被送进大理寺……
所以,朝堂果真风平浪静吗?
明明是山雨欲来。
章惇越想越不安,这位官家的性格太强势,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成,容不得任何人反对,而且永远不会妥协。
明知他是这样的性格,自己这个宰相非要跟官家闹得如此不愉快,有必要么?最后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章惇是最后的赢家,官家被迫妥协了,那又如何?
天下官员的权力和利益或许保住了,可他章惇,也已在判官的生死簿上挂号了。
所以,他到底在为谁而战?为了天下那些官员的权力和利益,他这个宰相便豁出身家性命跟官家斗到底,有这个必要吗?
沉沉叹了口气,章惇知道自己已经动摇了,从昨日与苏辙的一番对话后,他就开始动摇了。
苏辙有句话没说错,站在大宋社稷的角度去看,设立监察府一事真的错了吗?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对大宋社稷是有益的,它的出现,将会让新政更顺利地推行下去。
桌案上,满满地堆积着奏疏。
这些奏疏是大宋地方官员送进京的,章惇看着它们有些头疼。
官家欲设立监察府一事,已经传到了大宋各地,地方官员们急了,仿佛刨了他家祖坟似的,反对的态度比汴京的京官更激烈,简直可以用“气急败坏”来形容。
于是各地纷纷上疏谏止,请官家收回成命,当然,表面的理由仍然是“祖制”,“虐士”,“违礼”等等,一个个义正严词,俨然都是替天行道为生民立命的代表。
直到今日,章惇仿佛才看清,原来这个世界上竟有如此多的伪君子,而绝大部分伪君子居然都当了官儿……
更让人难堪的是,章惇他是百官之首,并且他也激烈反对设立监察府,表面的理由跟所有官员一样大义凛然,可实际上内心那点见不得人的小心思,章惇自己想想都觉得脸红。
多么讽刺的事。
政事堂内异
只是私下里,赵孝骞已拒绝了章惇的觐见,并且再也不提设立监察府的事,仿佛这件事不过是赵孝骞随口一提,转眼就忘了似的。
朝堂官场,越不做声,事儿越大。
章惇不会天真地以为,官家真把这事儿给忘了。
看看最近几日发生的事,两百余朝臣被罢免,朱珍被冰井务拿问,三名骂得最脏的犯官被送进大理寺……
所以,朝堂果真风平浪静吗?
明明是山雨欲来。
章惇越想越不安,这位官家的性格太强势,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成,容不得任何人反对,而且永远不会妥协。
明知他是这样的性格,自己这个宰相非要跟官家闹得如此不愉快,有必要么?最后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章惇是最后的赢家,官家被迫妥协了,那又如何?
天下官员的权力和利益或许保住了,可他章惇,也已在判官的生死簿上挂号了。
所以,他到底在为谁而战?为了天下那些官员的权力和利益,他这个宰相便豁出身家性命跟官家斗到底,有这个必要吗?
沉沉叹了口气,章惇知道自己已经动摇了,从昨日与苏辙的一番对话后,他就开始动摇了。
苏辙有句话没说错,站在大宋社稷的角度去看,设立监察府一事真的错了吗?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对大宋社稷是有益的,它的出现,将会让新政更顺利地推行下去。
桌案上,满满地堆积着奏疏。
这些奏疏是大宋地方官员送进京的,章惇看着它们有些头疼。
官家欲设立监察府一事,已经传到了大宋各地,地方官员们急了,仿佛刨了他家祖坟似的,反对的态度比汴京的京官更激烈,简直可以用“气急败坏”来形容。
于是各地纷纷上疏谏止,请官家收回成命,当然,表面的理由仍然是“祖制”,“虐士”,“违礼”等等,一个个义正严词,俨然都是替天行道为生民立命的代表。
直到今日,章惇仿佛才看清,原来这个世界上竟有如此多的伪君子,而绝大部分伪君子居然都当了官儿……
更让人难堪的是,章惇他是百官之首,并且他也激烈反对设立监察府,表面的理由跟所有官员一样大义凛然,可实际上内心那点见不得人的小心思,章惇自己想想都觉得脸红。
多么讽刺的事。
政事堂内异